从武汉,到北京,再到广州,然后是英国,一路上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我的原生家庭不太能给我提供太多帮助,于是每到一个新地方,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很多东西需要自己摸索。现在慢慢静下来,就想写一篇经验性的文章,给后辈里的聪明人看。因为我想,如果你是聪明人,一定能懂得这篇文章里的含义。
拥有选择权,是人和人最大的区别
人和人的差距,在于是否有选择权。有了选择权,你才可能选择你自己要的生活方式。很早的时候我爸讲过一个段子,说一个打拼了大半辈子的亿万富翁,退休后居住田园,每天养养花,钓钓鱼,晒晒太阳,觉得特惬意。时间久了,他发现经常身边有个当地渔民每天也和他一起钓鱼,他就很奇怪,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不出去奋斗呢,你要是把这片池子改造成鱼塘,放点鱼苗再撒网捕捞,没几年你就可以收获比钓鱼多得多的财富。“ 当地人问:“那然后呢?” ”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每天养养花,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可是我现在不也是这样吗?“渔民疑惑的回答。
这个段子本想讽刺富人打拼大半辈子,还不如一个乡村渔民。但凡是相信这个段子去讽刺富人的人,一定不会理解富人和渔民的天差万别,他们核心的区别,就在于选择权。渔民没有选择权,他今天钓鱼,明天也得钓鱼,他的人生得靠不停的钓鱼来维持。而富人今天想居住田园,他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住腻了,一个飞机就可以飞去巴黎吃个法式大餐,再去伦敦喝个英式下午茶,旅游累了再回归田园,好好晒晒太阳休息一番。
什么能增加你的选择权,无非是钱,权,能力,和资源。我有钱了,我今天想家,立马就能订个明天的机票回国,和家人团聚吃点家里人做的饭。我没有钱,我得提前好几个月买凌晨出发的廉价航班,或者发现春节机票实在太贵,只好打消过年回家的念头,我没有钱,我就没有选择。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就能选择他想去的学校,分数太低,只有蓝翔向你招手。本科就积累多个实习经验的学生,以此为资源,没毕业就拿到了多个offer,只用选择想去的公司就行。混过四年毕业一个offer也没拿到的学生,只要有一家公司发了offer他就会感恩戴德,像抓住救命稻草的一样拽住死死不放,把自己原先的选择和坚持置之脑后。
绝大多数抱怨自己曾做出错误决策的人,即使时光倒流让他再来一遍,也一定做不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他压根就没有选择。我身边有些人,抱怨父母不送高考失利的自己出国留学,耽误了自己,但这些人很可能连出国留学需要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他只会看到我出国留学在英国工作,就觉得留学是一条好路。他不会知道国外学校会看他国内高考分数,会让他参加美国或英国高考,他也不会知道以他的能力可能雅思两三年都考取不了,就算成功去留学了,可能得靠四年代写才能混一个国内甚至都不承认的野鸡大学学历,甚至我有留学的朋友读了好几年书跟我说还在用谷歌翻译写作,这些他都看不到,他不会知道他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
没有筹码,就没有选择权。而这些能增加你筹码构成选择权的东西,不是白白得来的,也不是靠单纯的努力就能获得的,要想拿到属于你的筹码,你需要思考的力量。
聪明的人低看自己,笨的人高看自己
思考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哪儿不足。我和朋友亲戚相处,有觉得我虚伪装的,因为我往往在他们称赞时表现得比较谦虚。这种认知的核心原因,在于对自己和他人实力的误判,这种误判使得能力差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能力强的人看得更远,更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容易低估自己而表现得谦虚,而这种谦虚在能力差的人眼里,就变成了一种虚伪。
曾经有次亲戚来家里,要我弹钢琴助兴,我就随手弹了一个,我自己觉得弹得挺糟糕,但他们都说好,甚至还有懂音乐的也说好,我当然知道自己差得远了就连忙摆摆手说我还不行。这时候有个亲戚有点气了,说别人都说你好你就好就行了,非这样装干什么。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如果对一个事物的能力不同,那么我们的看法是天差万别的。正因为他不懂音乐,他就不会知道我在弹奏中出的问题,只要没弹中断,那就是好的。相反,正因为我懂,我才知道我哪儿弹快了,哪儿弹重了,哪个音弹错了,哪个地方踏板节奏踩的不对了。
有些人环游世界,觉得这样就增长了见识,但对于没有足够学识的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满世界的厕所打卡。我曾有一次去英国斯旺西旅游,这里有天才诗人Dylan Thomas的纪念馆,斯旺西也因为他而被称为“诗歌海”,然而我并不认识这个诗人,也没读过他的诗,馆藏再漂亮再精致,对我来说不过是几个字母的组合,诗歌手稿里60%的单词我都不认识,参观后在我回忆里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无知感。那些读过Dylan Thomas诗的人,在这个纪念馆里能感受到多大的震撼,多大的感动,我都无从得知。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眼里是千差万别。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思考的第一步。
会思考的人,行为上才可以偷懒
和有些人交谈,会发现大多数不曾见识优秀的人,会有一个误区,觉得优秀的人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高中时候发现,很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往往很努力,并且会把自己成绩提不高怪罪于自己还不够努力。
真正见识过优秀的人才会知道,真正能力强的人往往玩的最狠,高中身边那边每周末去网吧打游戏的都一个个去了南大上交,在家每天奋笔疾书到深夜的却去了江大。这两者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在思想上勤奋。如果思想勤奋,那么行为上就能偷懒,若是思想懒惰,行为上就得百倍努力。
以这两种人举例,成绩差的人每天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早上7点起来上学没精打采,上课一半都在打瞌睡,听的新知识也一知半解,于是别人花半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他得花2个小时,一门2小时,5门就10个小时,于是他又写到凌晨3点,开始了新的循环。而在这写作业的过程中,因为他一知半解,所以伴随着翻书,问同学等一系列操作,每次遇到问题他就可以翻书问同学解决。所以等考试的时候,没有书翻,没有人问,一切得靠自己的时候,他就完了。
优秀的人往往11点就睡觉了,第二天精力充沛,上课的时候他是最专注的,尤其是吸收新知识的时候,讲一个公式,他就会去想这个公式怎么来的,可以怎么用,和之前学的可以怎么连上,讲一个单词,他就会聚精会神的记讲解的动作,行为,声音,笑话,以后遇到这个词,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可以作为提取记忆的线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半小时就能写完一门作业,晚上回家打盘游戏看看电视,早早11点就睡觉了。并且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不会马上翻书问同学,他一定会去想自己为什么不会做,是知识点没记牢,那就多看几遍知识点,是公式的应用很巧妙,那他就好好记住这种解题方式,于是他考试的时候,也能靠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
思考上越勤奋,行为上就能越偷懒,否则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做重复劳动。只有去思考才可以增加你的筹码,思考是让你拥有选择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有选择权后,你还需要有选择的能力
对拥有选择权的人来说,做决策一定是个麻烦事。清华还是北大,我想这个选择还不太难做。但如果你手头有10个offer的时候,去哪儿可能就成了你考虑最多的问题。因为无论去哪儿,都有无数的机会成本在流失。有趣的是,当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往往不需要承受丧失机会成本的压力,而选择多了,反而压力大了。
就像做设计遵守设计规范,做选择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当然是因人而异,而根据我的经验,首先的一条原则就是,做出能增加不可替代性的选择。
可替代性的单向依赖,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许多人抱怨父母的约束,说自己人格独立,不该被管。但这种烦恼的根源其实在于他没有经济独立,经济不能独立,人格也很难独立。这种经济的依赖导致父母成了最大的控制者,单向依赖就是烦恼的根源。父母买房后和父母一起住忍受不了管束,抱怨公司抱怨同事为了房租而不敢辞职,骗钱借钱不惜丧命也要去吸食毒品,丈夫事业腾飞后包二奶而妻子却因经济原因无法离婚,这些都源于依赖。
增加不可替代性,就能增加对方对你的依赖,因此最容易产生价值。假如我是一个餐馆的洗碗工,我洗的再好,再快,一旦餐馆经营不善,没有那么多的人来吃饭,没有那么多的碗洗,我就被淘汰了,又或者我和老板娘有点矛盾,她转眼就能把我辞了,隔天就再招来一个新的洗碗工,这种情况下,我的可替代性很强,如果要选择,我一定不当洗碗工。那当餐馆的财务怎样,假如我是餐馆的财务,我知道怎么处理餐馆所有的收支,税务,流水,这种情况下我和老板娘就算有点矛盾,她可能也因为我一定程度的不可或缺而不去炒我,因为招聘一个新的财务,肯定得花不少的时间成本来熟悉业务,甚至新财务可能不知怎么合理避税,则会让餐馆损失更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万一老板娘真打心底里瞧不起我,非要炒了我而给她远房亲戚的二舅的侄女一个当财务的机会,也不是不可能,那我还是可被替代。但如果我是餐馆的食材供应商呢,假如这个餐馆一直以食材新鲜优质而广受好评,而我是餐馆主要的食材供应商,一旦我不同意供应了,餐馆可不会像炒一个洗碗工一样,那么容易就马上找一个新的优质渠道,于是老板娘只会拍拍我笑着说:”大哥你开啥玩笑呢,是我们哪儿没做好吗,都可以商量可以谈的,觉得哪儿不好我们改,别动不动就说不供应了,大哥你说是吧。“
看清楚这个行业,这个领域中最不可替代的地方,努力的去占据这个位置,就能减少依赖,增加适应。如果一个选择能帮助接近行业最不可替代的核心节点,那么就做这个选择,让自己变成这个核心节点。如果你的能力是创造价值,那么就去私企行业创造出价值,变成不可替代的价值源泉。如果你的能力是八面玲珑情商高的多面手,那么就去产能过剩的国企行业,因为越清闲的地方越不需要创造价值,就越会产生办公室政治,而你的多面手能力就是最不可替代的。人是社会的动物,完全不依赖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一定程度的依赖于他人,依赖于社会,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双向依赖,这样两方势力才会不断纠缠,从而谁也没法给谁施压,局势才会更加稳定。俄罗斯和美国在经济上纠缠较少,美国说制裁就能制裁,而中国和美国经济相互纠缠,硬生生扯开只会让两方都受伤,于是即使是灯塔国也得三思而后行,不敢随便的轻举妄动。减少单向依赖能增加稳定性,增加不可替代性能增加适应性。
可以说,在做留英还是回国的选择时,不可替代性也是指导我做决策的原则之一。如果我在英国工作太久,我将会很大程度依赖于英国的公司,一旦公司裁掉我,我必须要在1个月内找到新工作,否则我的签证就会失效,这相当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种极大的依赖可不是什么好事。其次,英语能力和文化因素也让我很难在英国职场升职加薪,也就是说以我的能力很难在英国职场上变成那个不可替代的节点,那么相比之下,还不如回国寻找国内领域的不可替代节点。
顺应时代,让可复用的经验变成跳板
老一辈的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往往认为国企,公务员是最稳定的工作,千方百计找关系也要让子女去一个月薪两三千的事业单位,我身边这样的不要太多。然而,这种稳定性其实不一定高,因为某些事业单位让每个员工过多的依赖于单位,而某些岗位又涉及长期的重复劳动,而一旦有一点变动,这个人被放到市场上就失去了所有的竞争力,因为这份重复劳动的经验无法在市场上被复用。
我身边有些长辈找关系让子女去了煤炭发电厂,认为这样很稳定,但传统的电厂却已是夕阳产业,日薄西山,也许10年,20年还可以投入使用,但30年,40年呢,这样的夕阳产业必然很大程度的受到新能源发电的冲击,一旦发生产业转型,架构调整,不幸被裁员,这份电厂扳手使用的工作经验无法在市场上被复用,于是只能被时代淘汰,过多的依赖于夕阳产业的单位,是一枚极其不稳定的定时炸弹。相比之下,一些在市场上选择了适应性更强的工作的人,即使被裁员,这些经验也可以变成跳板,让他跳去更高更广的舞台。只有理解了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和时代前进的方向,才能在未来很长的时间维度上去做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女生在择偶时只看到眼下的房和车,而有些女生却知道真正长时间相处的话,三观、性格、上进、共同努力有多么的重要。
这和我在英国工作的问题也很类似,英国的公司文化,工作方式和国内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回国后这些英国工作的经验很多无法复用,那么国内公司很可能不倾向录用我,我都能想象国内的面试官会怎么问我,我们这都用敏捷开发的工作流程,你在英国是这样吗,我说不我们不用,面试官又问,那我们这都是产品来完成PRD交代迭代细节,你们那是吗,我们说不我们都不写PRD直接上原型的。那这种情况国内面试官会倾向于录用一个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的英国工作的人,还是一个适应国内工作流程的人呢?
不可替代性和依赖性的原则,更多适用于为别人工作的选择,而对于自己当老板的人来说,可能你还需要懂一点经济学。
利用好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
无论是自己当老板,还是追求财务自由,财富自由,核心的关键点在于找到边际效应递减的节点。用我表哥来举例,他是一个教街舞的机构的老板,在这种情况下,他假如自己来教,如果每天教6个小时,头一个小时和最后一个小时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情况是边际效应递增的,因为当教最后一个小时的时候,人已经非常疲惫了,这个时候需要克服疲惫打起精神再完全最后一个小时的教学,这可比头一个小时累多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是成本递增的。
但如果他招其他人来帮他教呢,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多教一个人,多教一个小时,对于老板都没有太多的成本增加。而如果此时招人的工资和教学的收入能平衡的话,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关键节点了,因为此刻只要多教一个学生,付给街舞老师的工资不会因为这个学生而有太多增加,电费和场地费也不会因为多了一个学生而有太多增加,那么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多,就能用越少的成本换取越多的利润。那么如果达到了这样的节点,关键就在于招生的渠道,那么如何获取优质渠道,找到稳定渠道,就是后话了。
只有找到自己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节点,才可以减少自己的重复劳动,更进一步实现财务和财富的自由。
人脉的有效与否在于你自己有没有用
很多长辈都很看重人脉的作用,这有时代局限性的因素。在过去的年代,很多人办事,找工作,升职,分房子,都是上面的人一句话的事。这种情况下,人脉和情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时代的发展让这些越来越不现实,而如果在现在的时代还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人脉,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人脉。
人脉的有效与否其实在于自己的资源是否有利益交换的资本。人脉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如果自己没有价值,那么人脉的桥梁永远是单向,就像单向的依赖一样,无法稳固的维持下去。就好比一个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抄作业,去勾搭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借一两次,但借多了,成绩差的又没有什么能提供的,这种关系一定无法长久的维持。假如你15年前和马云吃了餐饭,你也不可能因为这点打个电话就让马云给安排个工作,因为双方在资源配置上已经完全不对等了。双向依赖是人脉的基本,当没有让人依赖的资本的时候,所有的人脉都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校园里叱咤风云的学生会主席,在毕业各分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可以调用的人脉资源。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反驳我,我有些亲戚朋友就非常看重人脉,认为学习不如人脉重要,我想他可能是看到了一些拥有人脉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或升职加薪,但即使是这样,人脉的基础仍然是资源的交换,某些投行在招聘的时候更愿意招有关系的人,你觉得别人看到的是关系,其实别人看到的是对方父母背后的资源,更有效的信息渠道,更庞大的资源网络,这就是用来交换的资本。与其想着拥有人脉,不如先让自己拥有资源。
理解时代的局限性
很多人抱怨父母和老一辈的人和自己的观念不同,其实长辈的观念不是错的,只是不适应这个时代了,曾适用于他们时代的法则在这个时代不生效了,这种时代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就好像我的亲戚都劝我留在英国,他们认为在英国工作了再回国一定吃香,其实这没有错,不过是在30年前没错,在如今这个时代的我的行业里已经不是这样的了。我拿到国内offer和HR谈薪资的时候,想用国外的offer作筹码增加点薪水,说我在英国可以拿2倍多的钱了,能不能再加一点,结果HR说我们这很多国外工作回来的,都是降薪了的,国内和国外肯定不能比,没有可比性,不能这样比。HR就这样一句话就把我的提议否决了,亲戚有时代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如果自己也被过去的时代局限,以为只要在英国工作了,回国就吃香了,那么最后自讨苦吃的只会是我自己。
爱因斯坦在他的时代不相信量子力学,说上帝不掷骰子,结果大错特错。牛顿潜心研究神学判断人类历史只有200年,这些都是时代局限性导致的,我们可以保持一份理解,只不过我们自己不能被时代局限,尤其是被过去的时代所局限。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长辈还费尽心思找关系想让你去某个夕阳产业的国企从基层做起,那么你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认知,要知道怎样才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怎样增加适应性,什么才是真的稳定。
这个时代,拥抱变化的适应性才是最大的稳定。有不少的朋友和我说,他不想奋斗,就想找一份不需要学习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工作,就轻松的过日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当然是好的,然而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往往不能过这样轻松的日子。去煤炭电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每天用扳手看着仪表,不用怎么学习就可以一直做下去,而这样的夕阳产业日薄西山被新能源替代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就可以随时到头,而只有真正具备适应性的人,才能真的过轻松的日子,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会过怎样的生活。
平静的看待各种主义
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主义,消费主义,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要我说,我认为要平静的去看待这些主义,而不要陷入其中,一旦陷入其中,这份主义很可能遮蔽你的视野,把你的格局完全困在其中,无法逃脱。就拿民族主义来说,陷入民族主义情绪,就无法真正理性的去看待问题,相反会变得情绪化,产生戾气。比如有朋友,在我一谈到国家存在的问题时,就会反驳说:“别人国家难道就没有吗,为什么你就只注意到不好的地方,别人就都是好的吗?”这样的论调一提出,就没法真正去探讨原本存在的问题了。以种族主义举例, 我曾在知乎微博看过太多种族歧视的案例,有说在英国看到小孩和青少年辱华的,有说旅游学习都看不到,一到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了明显区别对待,有说中国人在国外是二等公民的,类似的论调和举例数不胜数,看到这些我同样会义愤填膺,充满戾气。不过我马上就平静了下来,因为我问了自己一句,“我遇到过吗?”答案是几乎没有,我在英国两年几乎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歧视,仅仅的一次还来源于一个没给钱所以愤愤不平的流浪汉,即使我在这边工作了,所有的同事也是相当的友好和礼貌,所以我发现,一旦我陷了进去,我的情绪就被控制了,我的格局就被缩小了,于是我反而看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了。
又好比女权主义,过多陷入女权主义,会倾向于将一切问题归结于男权社会,而忽略了男女不平等只是更大的阶级矛盾中的一部分。比如我有朋友就认为婚姻是对女性的剥削,因为婚姻的最初基础是女性成为某个男性的所有物,但这样的论调不仅让人产生戾气,还让人忽视现实问题。也许最初的婚姻确是如此,但如今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婚姻的基础在于互相所有,互相放弃一部分自由而选择在一起,如果如今的婚姻的基础仍是女性成为某个男性的所有物的话,男性的出轨和包养也会被接受,因为妻子仅仅是其中的所有物,但我们都知道,婚姻的基础并不在此。男性和女性相处,除了相互所有,还要共同成长。只有两个人都保持相同的成长速度,共同进步,才能棋逢对手,长久的相处。一旦成长速度差不一样,一方很容易看得更多更远,走入了新的世界,而另一个人没能跟上,观念和价值产生冲突,导致最终关系破裂。
对于消费主义,如果绝对理性的看待,会发现消费主义让人相信我消费我生活就更好的理念,生活不顺利了消费让自己开心,升职加薪去消费犒劳自己让自己开心,消费成了生活享乐的宗旨和方式,是这个时代新的宗教,大家以为把带格纹(Burberry)的衣服穿身上就是自信就是好的,把两个G(GUCCI)露在外面就是成功的优秀的,但这些本质上不过是符号和棉质面料而已,但我们却相信穿上印了这个符号的棉质面料我就能变得更好更成功的,这无非是一种新宗教。消费主义还有由奢入俭难的依赖性,穿了Burberry,就再也不穿Jack Wills,穿了联名鞋,就再也不买普通鞋,用了Prada包就再也背不回原来的双肩包,消费一旦发生变成习惯,就会一定程度成瘾,除非有外界环境干扰,这种消费等级不会下降。一开始只打算买一件Burberry衬衣,但潜移默化的降不下去,反而新增了新的需求,因为需要和衬衣搭配的衣服鞋,于是就又买了Burberry风衣帽子鞋甚至伞,这种消费主义的渗透,让陷入其中的人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一定以为我要讽刺消费主义了,其实正好相反。绝对理性的分析会是批判,但人是不会永远理性的,我们总会有感性的一面。如果我们存了几个月的钱,去买一件我们想要很久的衣服,想要很久的包,那一刻我们是幸福的,是喜悦的,穿出去也是自信的,甚至这是我们老了也会记得的事情,会和我们的后代说,我年轻的时候可追潮流了,存了好几个月的钱就为了买那件衣服,买了还天天穿,别提多高兴了。我们的人生不就是由这么一个个情绪体验构成的吗,所以,一边克制,一边及时行乐吧。
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
成长最大的标志是平静,平静的去接受变化,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平凡平庸,有时候我们需要理解长辈因时代局限性而产生的传统观念,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他人因个人痛苦的经历而产生的戾气与愤怒,有时候我们需要接受作为个人在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前的无力与无助。有一句话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很讨厌这句话。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被另一片雪花推着前进,每一片雪花都没有能力自己来选择自己前进的方向,只能被社会,时代逼着前进,作为个人雪花的我们,很多时候是无力的,相比指责每一片雪花,我认为平静的接受这种无力,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因为这种平静会给你力量,会让你不被无力所绑住,不被各种主义所限制。每个人都被其成长环境,文化,国家,时代所局限,我们都是这一片片雪花,左右不了前进的方向,但如果平静的去看待,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格局更大的自己。